I am alone , but I enjoy it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我一直觉得,最严重的歧视,不在种族、民族或性别,而在性格,社会对内向性格的歧视简直有如大气压,沉重、广大,无可抗拒,无可逃脱。”(——穆尼moria)


这句话令我引起的共鸣不亚于《BetweenWorlds》这首曲子对我的魔力。外向是更受欢迎的,以至于它甚至可以拿来揶揄内向的人。比如有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在某件事情上做的很出色了,但依旧会有人这么评断你说:


“你表现得非常棒,很出色,就是太内向了,如果能够更加活泼开朗一些就好了。”


我记得我的小学生手册里就有类似这样的话,长大以后也会偶尔听到。这种话听多了有时候也不免怀疑并且加深对自我性格缺陷认知的程度。社会对内向人格的曲解达到歧视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一般的存在,认为内向是病,得治。这不仅仅是外向人格对内向人格的抨击,有时候连内向人格人群也自我认知错乱。


我常常一个人工作完之后呆在工作室发呆,看电影,刷段子或者继续工作。偶尔也会出去与友人聚会,但只要人数超过五人以上,我就特别容易身心俱疲。社交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来说是一种损耗,而不是能量汲取。除非对方是非常有趣的人,或者是即便我不想讲话也不会尴尬的人。

当然代价是对孤独的感受力会异于常人的几倍之大。我没有一天不感到孤独,就像我活着的每一天都呼吸到空气一般。但这不代表孤独是恶。它让我更多地感受自然,感受艺术,感受生活,以及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因为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看到大自然的美而流泪,不是因为痛楚,而是纯粹的感动。这种纯粹是空,是你抛却历史与经验跳脱尘世之间,是你甚至没有自我存在的感受。当然孤独也不时化身猛兽噬咬我。此时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孤独,而是持着抑郁的箭矛,会趁你稍不注意就刺你几刀。


然而这个代价比起在人群里消耗大量无谓的精力,我想,内向的人还是更愿意承受这只猛兽的攻击的。毕竟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与它一同平静地细嗅蔷薇。

看书,看电影,听歌,画画,做手工,或者是纯粹的发呆。养一只猫,或者一盆虎尾兰。最棒的时刻,是创作灵感的迸现。


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曾指出:

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

 

在每一个难过,痛苦,躁郁的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外向的人倾向于找人倾诉,或者一堆人热热闹闹地喝酒玩乐,然后借助酒精发泄出来。而内向的人往往只想一个人躲起来,远离人群。单曲循环一首歌,看一部悲情电影哭出来,或者看着茫茫星空抽烟,然后睡一个蒙头大觉。没有哪种方式是更对或者更有益的,只有对你而言,哪种是更适合的。



而我们所需要的能量,除了化解苦痛烦忧,保持生活热情,还有尤为珍贵的,是创造。对我而言,更准确的说法是创作。

工作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是必须你去做出一些妥协的,哪怕你所选择的是你所喜好的。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并不能时刻保持创作的激情,但在进入自我的自由而孤独的疆域里,创作灵感偶尔便会来探望我。有时候她来了就走,有时候会坐下来和我喝喝茶,或者跳跳舞。

 

2017/04/18  小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是2020年了,距离写上面的文字的时间,还有MV的拍摄时间,已经三年过去。

之后有好些人问我,为什么作品总感觉有一种孤寂感。在听到这样评价之前,我从未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每次都有点错愕,然后说,哦,是吗?

这次上传的作品,基本上也是从三年前拍摄的开始选择。


接触摄影六七年了,热情尚未磨灭,一直坚持走在梦想这条路上。孤独如果没有吞噬我,那么,终将成就我。


最后分享一句给大家——


多年以前,仁科(五条人)回答关于「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他说:「意义这种东西,其实就跟自由一样,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


祝大家好。


2020/09/28  小岛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读诗的木匠

手机:

138-2818-0717

电话:

0752-2812898

扫一扫 预定拍摄